政府采购信息| 网上办事大厅| 医疗工作| 双特建设| 图书馆| 协同创新中心| English| 校务公开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开学第一课丨别荣海:筑牢精神之基 书写青春华章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5日 消息来源:新闻中心



校党委书记别荣海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筑牢精神之基 书写青春华章

——校党委书记别荣海为2020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0级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收获喜悦的日子,我们迎来了五千多名新同学,迎来了憧憬与理想,迎来了蓬勃的朝气,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和全体教师,对你们在波澜壮阔的疫情大考中,成功通过高考表示祝贺!对你们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这个大家庭,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是同学们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以“精神”两个字作为今天这堂课的关键词,也作为你们在新的人生阶段开好篇、起好步的祝愿和寄语。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小到我们每个个体的成长成才,大到国家和民族的生生不息,都离不开精神作为支撑。而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最重视对精神的孕育传承和弘扬,从引领中国革命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到支援新中国建设的大庆精神、特区精神,从代表了自强自立、奉献创新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彰显了举国同心、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在我们的民族从奋起到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数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想从其中撷取来自我们的前辈、来自我们的时代和来自我们校园的三种精神与同学们分享,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收获启迪、得到激励。

一、在传承大别山精神中筑牢信仰基石

一年前的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河南视察调研,第一站到的就是位于信阳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在革命博物馆了解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时,总书记特别强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而大别山精神正是我们身边的红色基因库,大别山的革命传统、革命故事正是在我们河南落地生根的红色资源。大别山精神是在大别山地区28年红旗不倒、28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奋斗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比如,“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而在这所有内涵中,“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也是所有诞生于艰苦卓绝革命斗争中的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它代表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仰。“坚守信念”,我们今天提起来只有短短四个字,但凝聚成这四个字的却是大别山区近百万革命群众的牺牲,13万革命烈士的热血,在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先后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这其中就有一位比我们今天很多同学们还要年轻的革命烈士,她的名字叫作肖国清。

肖国清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果她还活着,今年该有103岁了,但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16岁。受到家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感召,在革命先辈吴焕先的引领下,年仅10岁的肖国清就已经成为一名革命队伍的宣传员,11岁加入共青团,14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纪轻轻的她走村串户宣传革命,乔妆打扮侦查敌情。1933年8月,16岁的肖国清不幸被捕。敌人看到她还是个孩子,以为可以轻易让她屈服,问出红军的下落。但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肖国清始终只以斩钉截铁的“不知道”三个字回答敌人,即使敌人把她带到村边威胁要活埋她,肖国清依然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已挖好的深坑,在凶恶的敌人开始填土的时候,肖国清却毫无惧色地唱起了国际歌……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肖国清16岁的年纪,但骨头却无比地硬,因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有坚定的信仰信念支撑;共产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忠诚的基因;共产党人的情怀里,饱含着对人民的热爱。红色政权从哪里来的?是千千万万像肖国清那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斗争换来的。

读懂大别山精神,要把信仰熔铸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上。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还有千万个像肖国清一样的革命烈士,面对死亡威胁,他们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甚至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肖国清牺牲的1933年,到如今已经穿越了87年的历史烟云,87年来,青年人的际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信仰的核心从来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动摇,这种核心就是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87年前的中国青年人需要用生命为代价才能捍卫的信仰、诠释的忠诚,成长在最好的时代的当代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不去坚守。忠诚于党和人民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下,总会延展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象,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就要自觉地把人生的追求熔铸到爱党、爱国上,牢记时代责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生际遇,把信仰和忠诚守在心中、行于脚下。

铭记大别山精神,要把信仰内化到对科学真理的深刻理解上。刚才讲的肖国清的革命引路人吴焕先,17岁考入麻城蚕业学校,当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时,顿如醍醐灌顶,吴焕先对马克思主义痴迷到什么程度呢?他从学校回到家后,竟然把马克思的画像挂在了家里供奉的神像和祖宗牌位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无数像吴焕先这样的革命前辈依靠真理的指引换来了新中国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变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个展示馆的前身就是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译者陈望道同志的故居。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废寝忘食,翻译得太过忘我,蘸着墨水吃下了母亲送来的粽子,竟还以为蘸的是红糖,留下了“真理的味道,很甜”的感人故事。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到这个故事。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感受先辈事迹,铭记大别山精神,就要像他们那样坚韧执着地追寻真理、把握真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心有所信,行稳致远。

赓续大别山精神,要把信仰落实到筑梦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上。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从大别山精神中读懂了信仰、明确了追求,就要从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投身伟大时代。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担当力量

同学们,在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有一位我们熟悉的面孔,他就是我们第二附属医院的郑福增老师。在出发去武汉时,记者问他,不怕危险吗?他说:“去了,谁还想着能活着回来。”这句简单的话语,让闻者无不感动落泪。刚才,晓帆老师在回忆抗疫经历时,禁不住潸然泪下。9月份,郑福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段时间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顾安危地去援汉?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良知与责任。”疫情发生后,郑福增主动请缨,以第三批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领队身份领命出战,被任命为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豫二病区负责人。饱和的患者人数、未知的感染风险、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面对危险、困难和压力,郑福增同志带领我校3所附属中医院选派的72名援鄂队员舍生忘死,在武汉一线奋战近40天,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477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刚才在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的芦晓帆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与全国医护人员一道、与全国各条战线的英雄一起,用生命书写忠诚和大爱,用奉献彰显责任和担当。

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抗疫大战惊心动魄。面对这场空前的历史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14亿中国人民,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疫大战。过去9个多月的时间,凝成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不仅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也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入阐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新的精神丰碑,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学们亲身经历了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相信你们对理想、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今天,我们的校园恢复了书声琅琅,我们得以齐聚在这洒满明媚阳光的操场上,以隆重的开学典礼欢迎同学们的到来,而这样岁月静好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的舍生忘死、无数的执着坚守、无数的默默奉献。我们所经历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讲到,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参加抗疫的4万多名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9月17日下午,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时讲到,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新时代需要广大青年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担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要更加深刻体悟制度优势。这次全球性百年未遇的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感染超过3000万人,对各国而言都是一次防控难度极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国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个个重大关头的重大决策,一次次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迅速扭转疫情局势,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既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赢得世界赞誉。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疫情应对中却坐失良机,陷入了制度失灵、管理失效、物资匮乏、感染人数激增的混乱局面。从疫情防控形势的鲜明对比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我们的制度优势体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凝心聚力的政治优势。疫情中我们看到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抗疫第一线,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发出最强动员令,各级党组织展现出强大战斗力,广大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348支援鄂医疗队建立起1661个临时党组织,全国抗疫一线的党员人数超过2900万。反观西方国家,大灾当前仍然党争不断,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未能就应对疫情达成一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歧严重,任由疫情愈演愈烈,这个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目前累计确诊病例超过710万,死亡超20万例。

——我们的制度优势体现在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治理效能。从迅速启动联防联控机制,第一时间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大网,到以超级速度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再到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战“疫”前线,19个省份的对口支援,社会主义制度在危机中释放出的强大领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决策执行能力,成为我们迅速逆转防控形势的根本依靠。反观西方国家,大灾当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仍在推诿扯皮、各自为战,美国的联邦政府指令形同虚设,各州自行其是。英国政府在疫情爆发初期甚至采取“鸵鸟政策”,直到3月下旬才开始“封城”,成为欧洲第一个死亡病例超过3万的国家。

——我们的制度优势体现在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面对疫情,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正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为了控制疫情,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应封尽封、应停尽停,我们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力保病患“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反观西方国家,大灾当前仍然私权至上、利益至上,美国政府高官一边告诉民众疫情不严重一边卖空自己的股票,英国、西班牙等国一度放弃救治老年病患。将金钱利益凌驾于生命之上,将政治斗争凌驾于生命之上,西方自诩的三权分立、民主政体在疫情面前原形毕露。而中国抗疫模式的成功则成为中国制度优势的最好注解,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西方国家所谓的文明、民主的虚假外衣,也无比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同学们要做坚定制度自信的奋进者、厚植爱国情怀的践行者、勇挑时代重任的担当者,更加坚定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的光辉篇章。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要更加坚定中医药自信。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唯代中医人受誉”,这是党和国家对中医药抗疫贡献的高度肯定。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特别是通过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疗效确切,发挥了重要作用。4900余名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中医药人驰援湖北,中医药援助队伍规模之大、力量之强,中医药参与防控救治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张伯礼院士讲到,中医药抗疫形成了五个“首次”,即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这是两千年以来所未有的。江夏方舱医院作为唯一一个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中医队伍成建制介入,共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5人,中医药治疗率达100%,实现了“零死亡,零转重,零感染”的目标,用“硬实力”向世人证明中医药的疗效。据统计,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有力彰显了中医药的巨大价值。总书记在6月2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同学们作为中医药事业的生力军,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当然,在这里我们也要特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信息、外语、管理等各专业校友和师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一往无前、无私奉献,投身抗疫斗争,给社会各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彰显了河中医人的勇敢与坚强、担当与尽责。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要更加扛牢青年的使命担当。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在疫情防控一线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在武汉抗疫一线,有一位护士因为高强度的连续奋战而有着重重的黑眼圈。当央视《新闻联播》记者采访她,希望她在电视镜头前向爸妈报平安时,她婉言谢绝:“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对不起……”这位“黑眼圈”护士朴实的话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潸然泪下,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她,她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9届毕业生朱海秀。因为穿着几层防护服,哪怕再渴,朱海秀和同事们不喝水、也不吃东西,为的是不想浪费防护服,为的是多些时间和精力照顾患者。我校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冯博挂职新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大年三十刚回到家的他,发现疫情越发严重,坐立难安,老父亲看出他的心思,对他说:“儿啊,我知道你在想啥,想去就去吧!家里有我们呢,放心吧!”大年初一一早他就驱车赶回新县人民医院,投身到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线工作中,连续两个月未曾休息过一天,11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新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向冯博同志学习的活动。我们河中医还涌现出一大批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为抗疫贡献力量的青年学子,比如,将积攒了5年,原本用作毕业旅行费的奖学金全部捐赠出去的张颖茜同学;组织省内外30余所高校的近200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2000余名学生义务辅导课业的汪纪奥同学;每天工作11个小时徒步上门为765户居民送菜的新疆维族库都斯同学,等等。他们充分彰显了河中医青年师生不惧风雨、勇于担当的风采,成为我们的骄傲和楷模。同学们要自觉汲取榜样的力量,筑牢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担当时代大任;要磨炼过硬本领,在学业上孜孜以求、精勤不倦,把爱国心、报国志转化为刻苦钻研、勤奋求知的实际行动,把个人成长坐标与国家发展轨迹统一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化小我成就大我,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三、在感悟大学精神中擦亮奋斗底色

今年入校的新同学是不简单的一代,你们经过超长的寒假煎熬,经过疫情的冲击洗礼,历经各种磨难和考验,终于来到了大学校园,我想告诉同学们,你们的辛苦是值得的!因为你们所选择的学校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沉淀、有着强大精神内核,充满生机和力量的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也和你们一样,经过各种坎坷和考验,从困难中走来,在磨砺中成长。

1955年,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在开封成立,1958年6月,河南中医学院在郑州建院。创建之初,百事多艰,第一代河中医人克服困难,全校师生用芦席毛竹搭筑宿舍,脱坯烧砖建起教室,蜡版油印制作教材,自办药厂克服经济困难,师生们用智慧和劳动掀开了河南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序幕。接下来我们又经历校址叠变,废兴播迁,1963年,学校由人民路迁寄河南省会计学校,1969年,再远迁至禹州,1972年,回迁郑州,先后寄居于郑州粮食学院、河南农学院。1980年,东明路校区获批建设;2004年,龙子湖校区破土动工,屡经磨难,浴火重生,玉汝于成;2012年实现主体搬迁,华丽转身。一路走来,真可谓艰难坎坷,颠簸辗转。但河中医人始终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担当,始终怀抱着弘扬岐黄之术、振兴仲景伟业的梦想。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1958年的30多亩地、94名学生、1个中医专业,到现在的4个校区、21000余名在校生、33个本科专业、2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1958年的6名教师到现在的1274名专任教师、3位国医大师,1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3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从仅有7名研究人员,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从仅有10名中医师,10张病床的原河南省中医院,到四所附属医院开放床位7600余张、年门诊量接近630万人次、年收住院病人20万余人次。河南中医药大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根本性的跨越。

60多年的岁月流转,见证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点点荣光,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60多年来,从初露峥嵘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到历经风雨的河南中医学院,再到展翅腾飞的河南中医药大学,始终镌刻着我们的大学精神:

——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

——百折不挠、坚韧图成的精神品格;

——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精神追求;

——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特质。

这种大学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学校的价值传承,代表着河南中医药大学人的崇高品格和独有的精神特质。这是一辈一辈河中医人艰苦创业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同时又和每一个个体、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在开学第一课上,我把我们的大学精神送给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把大学精神转化为不断进取的动力和精神源泉,努力开创美好的大学生活!

一是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突出的是一个“勇”字。勇者,气也,勇者不惧。勇是成功者的品质,遇事畏首畏尾常常丧失机遇,最终一事无成。学校前些年在最困难的时候,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克服重重险阻,实现了新校区建设、省部共建、获批博士学位授权、成功更名大学的四大跨越,靠的就是这种勇者无惧的气概。总书记讲过,青年人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对想做的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把理想变为现实。同学们初入校门,要保持朝气,勇于探索。第一临床医学院2017级的李耀洋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医学科研实验,加入研究团队,目前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主持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到账科研经费2.3万元,发表6篇中文核心论文、5篇国家级论文,获“第二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019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这种勇攀高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希望我们勇敢面对挑战,知难而进不言难,迎难而上不畏难,大胆探索,努力奋斗。

二是百折不挠、坚韧图成的精神品格,突出的是一个“韧”字,意志顽强,坚韧不屈。“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坚韧,就意味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百折不挠追求梦想。我们的大学屡经磨难而不衰,历尽艰辛而奋进,体现的就是一个“韧”字。这种坚韧的毅力既是我们的大学不断追求卓越的底蕴,也是每一位同学自立自强的底气。2018级研究生秦中朋,家境贫寒、父母多病,从大一起做多份兼职,以顽强的毅力实现了学费和生活费的自理,连续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作为学校“仲景”硕博志愿服务团团长,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00小时,先后荣获省优秀学生干部、省文明学生等各类荣誉90余项。任何人和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会是一路坦途,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难题时,在实验上多次没有结果时,在人生遇到挫折时,唯当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坚持到底,跌倒了可以重来,犯错了可以改正,唯有持之以恒,矢志不渝,才能在坎坷和挫折中不断锤炼我们的能力。

三是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精神追求,突出的是一个“担”字,恪尽职守,顽强拼搏。在我们学校6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代代河中医人百舸争流、扬帆竞进,把握现实、开创未来的担当精神。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担当精神也传承到了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身上,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们的河中医学子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荣获“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大学生特别奖的信息技术学院2018级朱顺超同学,他在大年初二包车从老家赶到郑州支援岐伯山医院建设。在工地克服天气寒冷、防护工作服沉重等困难,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搬运建筑材料,清理施工垃圾。尽管感觉很累,但身边工友特别是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时刻感染着他。2月4日朱顺超在工地现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够有机会为疫情防控做一点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难得几回搏,作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把握机遇,做一名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是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特质,突出的是一个“和”字,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学校每一项成绩的取得、每一批优秀人才的培养,都是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换来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们只有坚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在学习上和今后的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在今年的毕业生中,2#413、4#213、5#146、5#241等几个宿舍,都是全寝室考研上岸,他们在谈及考研成功时提到最多的就是舍友间互相帮助、互相加油、共享信息、共克难关。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性格,要在接下来的几年时光里,学会团结,互相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班级氛围、团队氛围,齐心协力朝着美好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同学们,大学生活的篇章已经开启,充满希望的未来就在眼前,美好的大学校园因为有了你们而更加美好,伟大的时代因为有了你们而更加伟大,希望你们筑牢精神之基,勇于担当奉献,矢志拼搏奋斗,用青春之我开创属于自己、属于河中医、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