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截图
全文如下:
让岐黄文化成为人才培养的“活教材”
尚明桢 程明辉

兰金旭老师(左一)给学生讲解丹参的特征和功效。人民网 程明辉摄
“大家仔细观察怀山药的叶片脉络,再对比丹参的根系形态,记录下秋分后、霜降前它们的成熟特征。”金秋十月,河南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内桂香正浓,《药用植物学》教师兰金旭正带领着2025级新生现场教学。
这场植物园里的实景课堂,与“行走的开学第一课”相互呼应,让千年中医药文化从典籍走向田间、从理论落到实践,也拉开了学校以多元实践推动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生动序幕。
行走的“本草课堂”,从植物园到博物馆的沉浸式教学
“刚在植物园摸过新鲜的怀山药,现在又见到中药馆里的浸制标本,终于明白‘道地药材’的真正含义!”中药学类新生张荷晴手持笔记本,在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中药馆内认真记录。
十月的“行走的课堂”,既包含药用植物园里的实地观察,也涵盖博物馆 “四馆一课”的深度体验。在医史馆,新生们围着宋代针灸铜人,听讲解员讲述中医药发源地的辉煌;在校史馆,1958年建校手稿与最新科研成果并列展出,让“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办学理念更易感知;仲景馆内,百名新生齐诵 “大医精诚”誓言,声浪与《伤寒杂病论》明刻本交相辉映,为青春注入职业信仰。

志愿讲解员给新生讲述中医药发源地的辉煌。人民网 程明辉摄
“我们把植物园、博物馆都变成育人课堂,让每处空间都承载文化内涵。” 校党委书记李小芳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优势,十月里,天一湖“天一生水”的生态智慧、仲景像“勤求古训”的精神内核,与植物园里的药草生机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场景。
截至目前,这场覆盖32个专业、4400余名新生的文化之旅,让中医药认知从“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可感知的生命智慧”,引导新生读懂中医药,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青春的“潮玩表达”,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学中医首先需要悟透阴阳五行的玄机……常见三百味中药功效开六脉七窍性味归经……”校园音乐广场上,《中医正当红》的旋律伴着秋风响起,研究生王馨乐带领艺术团同学,用说唱演绎中医理论。这是学校“兴文化工程”的生动实践——将“子午流注”的时间医学转化为鼓点节奏,把中药种植故事写进歌词,让青年学生在嗨歌中解码中医理论的哲学密码,在沉浸式音乐体验中从“文化感知”到“主动传播”。

原创舞台剧《铜人千年》。人民网 程明辉摄
舞台上,原创舞台剧《铜人千年》场场爆满,学生演员将针灸铜人“碎而复全”的故事,与“国运昌则岐黄兴”的文明规律相结合,在古今医者跨时空对话中,深化对杏林精神的时代认同。
屏幕里,由学生摄制的《岐黄密码》系列短视频第三季,用镜头记录下“坐堂行医”“寒冬舍药”“勤求古训”“著书救世”等医德故事和《黄帝内经》《伤寒全生集》等古籍的成书时代、蕴含的健康养生理念、背后故事、时代价值等。通过“文化IP+网络传播”实现破圈,上线一周播放量突破10万次。
“我们用Z世代喜欢的方式,把植物园里的实践、典籍里的智慧,转化成有温度的文化表达,让中医药文化既有历史厚度,又有青春热度。”该校宣传部部长张顺超说。
浸润的“课程根系”,从课堂到田间的育人实践
“结合十月秋燥特点,大家根据体质辨识结果,为‘患者’设计一份包含怀山药的药膳方案。”在《中医药膳食疗学》课堂上,教师李欢结合植物园里的采收场景调整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制作润肺的“四神汤”,课堂秒变充满秋意的“养生厨房”。
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是该校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缩影。
目前,全校已开设650门中医药文化类课程,13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必修打底、选修拓展、校际联盟”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霍磊老师(右一)给学生讲五运六气。人民网 程明辉摄
中医学专业学生在《黄帝内经》课上通过数据模型推演“五运六气”,护理专业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上将“阴阳五行”转化为个性化健康指导,就连外校学生也能通过“校际课程互选联盟”选修《中医药茶养生》《饮食、体质与疾病》等课程。“原来‘秋养肺’的说法,能在怀山药的药性、丹参的功效里找到依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邵壮壮的课堂笔记,道出了跨学科教学的魅力。
“我们让每一门课都成为文化育人的‘穴位’,通过‘课程思政’的‘捻转提插’,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新表示。
从十月植物园里的实地观察,到博物馆里的文化感知,从创新的艺术表达,到浸润的课程体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正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将“大医精诚”的种子播撒在学子心中。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田间认识药材、在课堂钻研理论、在实践传播文化,这份跨越千年的岐黄薪火,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责编:宋芳鑫、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