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全文如下:
省政协委员司富春:加快培育壮大我省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 河南两会财经访谈㉛
编者按:
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8日、1月17日在郑州开幕。为充分展现代表委员履职风采,今年省两会期间,大河财立方继续推出“两会财经访谈”系列报道,邀请代表委员讲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履职故事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汇聚两会财经好声音,奋力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
大河财立方记者 王鑫 文 朱哲 摄影
1月20日上午,河南省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郑州召开。
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作为委员代表发言。
“中医药是新质生产力的‘富矿’,是河南一大特色优势,加快中医药创新发展是我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司富春称。
近年来,河南省全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推出一系列举措,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司富春介绍,河南省现有中医医院658家、从业人员10.6万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个,中药种植企业10.52万家,均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种植面积570万亩,中药生产企业208家,居全国前列;中原医学科学城的建设,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有优势,同时也有短板。司富春提到,对照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省中医药创新发展仍有不足。一是缺乏突破性技术或创新理论,在高精尖技术应用和新药研发方面亟待加强;二是中医药传承挖掘不够,信息化水平不高;三是中药材精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四是缺乏国际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
为加快推进河南省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司富春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深入挖掘中医药“宝矿”,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和数千年经验是其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建议制定《河南省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用现代科技解读河南仲景医学、中原医籍、黄河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建立中原特色体质学说体系,整理中医适宜技术、确有专长技术,特别是治未病理念技术,大力进行科普推广。
二是创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赋能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利用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平台,组建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实验室,开展中医药与生物医学结合的基础、临床和新药创制等项目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针对慢性病、疑难病,利用类器官芯片等前沿生物技术和筛选模型,筛选中药、中成药、经方、复方的有效成分,实现减毒高效中药创新。设立豫药研发专项,建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基金,筛选研发院内制剂,培育更多大品种中成药走向市场。
三是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建立我省中医药大数据平台,为临床、科研、产业提供服务。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中,充分利用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平台和技术,开发河南优势病种的人工智能中医诊疗大模型,推广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应用,提高中医诊疗效率和精准度。
四是推动聚“链”成势,加快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全面发展。立足不同区域中药产业优势,加快布局中药材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建设,加强豫药精深加工和系统开发应用,加快从中药原料大省转变为产业大省。聚焦特色药材种植、植物提取制品、保健食品、中医药康养等领域,大力开发药食同源、功能性大健康产品。加强道地药材植物成分提取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中药化妆品产业,打造我省植物美妆品牌。
五是大力发展中药生态种植,提升豫药高质量供给水平。河南省有3050种中药材,人工种植仅100余种。建议成立河南省道地药材保护开发信息库,加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生产管理。利用适宜的山地、丘陵、湖泊等仿野生条件,大力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保障中药材高质量供给。运用神农种业实验室,筛选培育高产高效中药种苗;利用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平台,提升我省道地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快河南历史名贵中药的研究开发和标准制定,推动进入国家和省药材目录。
六是拓宽视野,加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河南省中医药科研机构与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引进领军人才和前沿技术。组建国际化跨学科创新团队,开展道地药材、经方等国际合作研究,推进道地药材产品、经方产品走出去。增进与港澳台中医药交流合作,用好国际交流渠道,大力推介河南中医药技术成果和产品,提升中原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