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校60华诞到来之际,2018年10月16日,《河南日报》对我校进行专版报道。报道分峥嵘岁月、跨越发展、辉煌前景三部分对我校砥砺奋进60年的办学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深情献礼学校60岁生日。现将报道全文刊发如下:
《河南日报》对我校进行专版报道
承仲景医脉 开岐黄新篇
——河南中医药大学砥砺奋进六十年纪实
天地之中,炎黄之根,河洛之滨,华夏文明开始萌芽,得天独厚的河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古老的农耕文明诞生了原始的中医药。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岐黄开基业,伊尹创汤药。中原河南,历史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起源、发祥。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中原河南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和医圣张仲景的故里。《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药文化发端于河南、中医药名典诞生于河南、中医药名家荟萃于河南、中医药资源集散于河南。恢弘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明、丰厚的积淀昭示着壮丽的明天。河南中医药大学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紧跟时代,初心不改,走过了砥砺奋进的六十载。
忆往昔 峥嵘岁月
60年风云变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段短暂的时光,但对于坐落于中原大地的河南中医药大学而言,这一甲子光阴却饱含着几代中医人薪火相传的心血与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
1955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在开封创办成立,1958年3月,学校迁入郑州,同年,河南中医学院成立,中原大地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首任院长韩锡瓒(红军干部)、副院长彭延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之父)多方奔走,不辞辛劳,为创建学校作出了卓绝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关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建校之初亲切接见彭延泰指导工作。从此,泱泱中医药大省终于有了自己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摇篮。1963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
建校初期的学校瓮牖绳枢,1幢教学楼、1幢宿舍楼、1个简易餐厅便是全部财产,上课需要的教材全靠老师们自己刻蜡版油印。1958年那批新生六年的大学时光,一半时期是“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有人采树叶充饥;饭票不够,有人用腐乳冲水便当一顿饭。还有人在入学前已经成家,却因学业无力顾家,硬把妻子给饿跑了。翻开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高校史,恐怕没有哪一届学生,像1958年的这批中医学子求学如此艰难。尽管如此,全校师生与家属一起上阵,以“勤工俭学,自力更生”为方针,点窑烧砖、填土打夯,一年间烧砖91万余块,盖平房80间,至1961年,全院房屋面积从2415平方米增至23723平方米,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提高。
接下来的16年间,学校迭逢艰难,废兴搬迁,1963年搬迁至河南省会计学校;1969年,搬迁至禹州;1972年,搬迁至郑州粮食学院;1974年,搬迁至河南农学院;直至1980年3月17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学校终于告别了飘摇的流离之路,建校于郑州市金水路1号(今东明校区);2012年,学校实现郑东新区龙子湖校区的整体搬迁,创造性地化解了债务危机,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时代新篇。
看今朝 跨越发展
凝心聚力谋发展,与时俱进谱新篇。建校60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时刻不忘传承和光大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责任,肩负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牢记大学职责,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已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10万余名,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60年来,学校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将河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几代人的夙愿成真。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594.94亩,建筑面积61.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79亿元。拥有16个院(部),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港澳台及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98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600余人,留学生50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龙头和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46人,专任教师1019人。硕士生导师58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0人。有国医大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名中医3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中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7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1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15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有29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增至9个,中医学学科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统筹推进、重点建设的格局。中医传染病、中医肺病、中医儿科、中药化学等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均居于国内一流水平。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个、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2017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被增补为中医学专业、中医儿科学“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并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同行院校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通过设立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成立仲景传承创新共同体和专业委员会,四方合作建设“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平乐正骨学院”、针灸推拿单招班等探索与实践,中原、中医药、仲景特色更加突出。积极开展仲景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进一步挖掘仲景学术。学校先后完成了《伤寒论》教学片及电影《张仲景》的拍摄,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联盟、仲景学术研究所、仲景经方研究所,编撰完成了600万字、5卷12册的《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出版了系列研究专著,建立了目前国内一流的仲景学术研究论文目录数据库,并通过仲景科技文化节、百家论坛、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等系列学术活动等的举办,彰显了学校立足河南、突出仲景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德育评估中均获优秀,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护理、翻译、公共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7月获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单位。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0个,厅局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研究室60个。学校有实验动物中心、电镜中心公共科研平台2个和医学类、药学类共享平台2个。以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在仲景方药研究与开发、中医药治疗免疫和过敏性疾病、艾滋病的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成绩。
建校以来,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4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1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3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1237部。发表学术论文41951篇,被SCIE、EI、ISTP等收录1829篇。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815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35项,省部级项目425项,厅局级项目1255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22806.13万元。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围绕品德、知识、能力、心理及身体五种素质,实施大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性单位、河南省首届普通高校“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连续获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基层社会实践基地800余个,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两年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金奖、银奖。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天堰杯、远志杯等大型比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40余项。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涌现出了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原中医药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大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拥有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人体科学馆、中医源文化展厅、医德馆以及中原文化、中医药文化、药企文化展厅,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各界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近年来接待省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等中医药爱好者5万余人。学校精心打造了以师生先进群体与个人为代表的标杆引领文化和以场馆、廊道、教室、宿舍、餐厅文化等为切入点的环境文化,以“治未病工程”为典型的制度文化,使“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特色更加凸显。2015年6月,学校被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9月获批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以高校名义获此殊荣的单位。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5300余张。年门诊量达510万余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3万余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稳居全国前列。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依托,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艾滋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疗效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学校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他教学实习医院55所。医疗联合体建设卓有成效。与143家兄弟医院、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拉大了合作框架。中医儿科等8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项目,二附院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近40年,目前紧紧围绕“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工作目标,与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和中医药国际教育“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马来西亚林登仲景学院的招生、意大利锡耶那大学的护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继获批,建立了中医药免疫国际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中医微创国际传承基地、仲景传承创新联盟等。援外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在国际合作行业的地位逐步提升。中医药医疗外派20余名骨干医生、教师远赴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家进行援非医疗工作,涌现出多名“和谐医疗先进个人”,为河南和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学校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驻马店市、卢氏县、许昌市、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红日集团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等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开拓了校、政、企多方共同合作的新模式。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对学校整体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育人成效等进行了广泛报道。学校先后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学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中原最具魅力大学”等诸多殊荣。
望未来 辉煌前景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举世瞩目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一部扶持促进发展法,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实现了国粹发展有国法保障。此前,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中医药工作,一系列国家级规划密集出台,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框架初步搭建,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抓好“两学一做”,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强化干部作风,锲而不舍营造依法治校氛围,深入持久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出实招、求实效,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力求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谋划好学校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河中医人面前的重大课题。2017年8月,河南中医药大学召开了更名大学后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是新形势下,学校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强化内涵建设、推动转型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团结进取、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会议认真总结了过去八年的工作,凝练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经验,首次把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孕育形成的“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坚韧图成,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大学精神正式提出,并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明晰了办学思路、任务、举措,明确了学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脉络。会议召开后的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快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上集中发力,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从1958年到2018年,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年和衷共济。河南中医药大学是河中医人坚守的学术高地和精神家园,是中医药高等学府开拓前行与追求进取的不朽诗篇,是河南中医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壮丽画卷。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厚重又年轻的河南中医药大学需要更加主动作为、更加主动付出,既要在不断回看走过的60年办校治校发展历程中增添信心,也要在比较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中拉高标杆,更要在远眺前行更加出彩的路途中顺应趋势,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节拍,紧贴新时代历史任务,紧系中原更加出彩使命,把热爱学校、建设河南、献身国家的精神和担当,体现在以新思想推动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篇章中,走出一条新时代河南中医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之路,助力中原更加出彩,为2030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而努力奋斗!(文:苗苗 李冕 秦元刚 图:秦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