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1月18日下午,我校“杏林丹心 致敬英雄”抗疫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为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持续深入推进“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将推出抗疫先进事迹系列报道。现推出【聚焦】王明航:口号喊得再多再响,都不如迎难而上。
王明航在抗疫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上发言
王明航:口号喊得再多再响,都不如迎难而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和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叫王明航,是第六批河南省援鄂医疗队队员、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同时也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医生,医院隔离病区第五梯队、发热门诊第九梯队执行主任。
目前,全球确诊人数已经突破5200万,累计死亡127万,美国感染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而且感染人数和病死人数还在不断攀升,疫情肆虐,全球蔓延。经历过这段特殊考验的我们,2月的中国,武汉告急,湖北告急,中国告急!有些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个增长的数字,而对于医生来讲,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有可能失去的生命,妻离子散的家庭。
任务急迫,刻不容缓!1月24号除夕下午,我接到医院紧急通知,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疫情防控工作总体安排,需要确定一名中医呼吸专家赴武汉一线进行支援,要求1个小时之内就要确定人员名单。作为十几年党龄的我,主动请缨要求到武汉一线进行支援,因为那里有我的同学,有我的同事,更有我的同胞!“平时口号喊的再多再响,都不如面对疫情的迎难而上!”因为时间紧急,甚至也没有来得及和爱人进行商量。我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当时也是在她们医院的发热门诊进行筛查工作。同为医生的我们,在危难时刻,更能理解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深刻内涵。
在紧急时刻,我们医院组织建立支援武汉的后备梯队,呼吸科所有的党员和医护人员全体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纷纷要求到武汉一线进行支援,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的是还只是母亲眼中的孩子,有些人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甚至隐瞒了去武汉的真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世外。
在经过紧急的感控培训和物资准备之后,2月10日上午,由我校三所附属医3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中医医疗队,在医圣像前,庄严宣誓“不负组织重托,不辱光荣使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医院领导亲自到郑州东站送我们上火车,当列车启动,看到他们挥动的双手,却不知何时能够再见,也不知是否能够再见,泪水立刻模糊了双眼。
下午5点到达武汉驻地,得知我们即将接手的是新建的江夏区方舱医院,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所有队员来不及休整,便立即开始了进舱前的准备工作。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重温了入党誓词,做好随时冲向一线的准备。每天的感控培训是每天最重要的演练任务,全员考核,相互监督,人人过关。防护服穿脱不合格不能上岗。因为对我们来讲,防护服就是我们的盔甲。
2月14号我们医疗队正式入驻方舱医院收治病人。当天武汉飘起了雪花,江夏方舱医院的总设计师、张伯礼院士也和我们一起入住方舱。张院士70多岁的高龄,仍然能够不顾个人风险和安危,身先士卒,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感动、鼓舞和敬佩。
在方舱里面的工作忙碌、高效,同时又充满了危险。我们所在的豫二病区累计收治患者106名,方舱内狭小的空间、巨大的人口密度,再加上不停的人员走动,所产生的气溶胶让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得很紧。一旦忙碌起来,所有人似乎又忘记了这巨大的感染风险。每次值班我们至少要给40多名病人进行查房,望闻问切一样也不会少。取咽拭子核酸检查、抽血化验、病区消杀和清洁等,病人的衣食住行等事情也都需要我们进行考虑。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八段锦等中医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加速患者康复。让中医之光在江夏方舱医院绽放。
在方舱里面我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护目镜起雾的问题。虽然进入方舱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前进行预处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之后还是会起雾,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没有办法,我们只能通过不停的摇头动作,让雾滴从护目镜上滑落,雾滴和汗水交织、尿不湿和防护服相伴,后背湿透、身上积水横流,践行的是初心,体现的是担当,展示的是奉献。
方舱是中国医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虽然疫情蔓延,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方舱里面的故事也每天都在发生。生日蛋糕、读书会、知识竞赛、三好舱友,让方舱的生活变得也有了温度和颜色。照片中的阿姨全家感染无一幸免,爱人病重抢救,儿子从隔离点私自外出想去见父亲最后一面,阿姨于是在方舱的入口处失声痛哭、不知所措,我们的护士苏杭和于莉轮流劝慰病人,联系家属,直到病人情绪稳定下来,患者儿子返回隔离点。事后我问于莉,你哭了没有?她说“哭了,但我只能装作不哭,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坚强”。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经常用微信和患者沟通交流。考虑到每天只能在方舱呆6个小时,离开方舱了心里始终放心不下病人,生怕他们遇到紧急情况联系不到我,所以建立了一个医患微信交流群,起了个名字,就叫做爱心方舱。患者的问题涉及面很广,个人治疗、家人咨询、生活需求、中医康复等都会问到。在方舱里面由于穿着防护设备,回复极其不便,于是我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对患者的问题进行答复,甚至有时候只能在凌晨回复患者的问题。爱在方舱,直到今天,我还经常浏览当时的微信留言,每一次翻看,都是一次鞭策、一次激励。
2月21日晚上,回到驻地准备休息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翻看一下手机,当看到妻子发过来的微信“我被隔离了……”我当时就懵了,差不多整整30分钟,我就在房间呆坐着,大脑一片空白,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冷静下来,才想起给爱人打电话详细了解情况,知道了她因为接触疑似病例被医院隔离观察了。因为家里还有70多岁的老人,和10多岁需要上网课的孩子,所以当时非常非常担心。在医院的帮助下,我爱人已经做好了妥善安排。在等待爱人核酸检测结果的那几天,考虑到还要在方舱医院继续战斗,晚上只能靠药物帮助睡眠,即使这样,时常彻夜未眠。“还好,虚惊一场!”疑似病例被排除、我爱人核酸阴性,解除隔离,我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来了!经过1个月的艰苦奋战,武汉的新冠肺炎病例逐渐下降,3月10号下午江夏方舱医院正式宣告休仓!就在当天,我们的无胆英雄,70多岁的张院士在摘除胆囊术后不久,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再次和我们一线的医务人员一起进入方舱,完成了最后一次查房,他在防护服上写到“老张加油”,张院士说“今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江夏方舱完成了历史性阶段任务”。看着我们的领队郑福增院长缓缓的通过通道进入红色区域,心中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敬重。而我自己也有幸成为方舱医院最后一名出仓的医生,战斗到最后的一刻。看着一个个患者欢呼雀跃的离开,看着曾经战斗了一个多月的人群拥挤的方舱医院,如今变得空无一人,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变得空荡荡,无处安放。我静静地坐在那里,环顾方舱四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我再看一眼写满患者心愿的留言墙,再拍一张曾经写满工作备案的日记板,缓缓的转身离开,慢慢的关上房门,当我转身离开,却发现这里的一切已经在我的心底疯狂生长,变得无比的留恋和怀念,泪水也再一次模糊了双眼。
回到郑州以后,经过为期14的隔离观察之后,很快我和我的团队就又投入到正常的医疗工作当中。疫情也进入到了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医院是河南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单位,隔离病房承担着境外人员回国后的筛查任务。我们的李振鹏9月28再披战袍进隔离病房,做到了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宋国玲说,防护服是我穿过最美的服装,让我从一名护士成长为勇敢的战士。我也于9月份接到医院的通知,成为隔离病区第五梯队、发热门诊第九梯队执行主任,再上战场。一样的使命,不一样的战场,同样会我让我热血沸腾。
许多人说,从武汉回来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也拥有了一颗更加懂得感恩的心。感谢你们在家守护大本营,让我们穿上铠甲、让我们物资充沛;感谢河南中医药大学和医院领导老师,为我们鼓舞斗志,为我们解除所有的后顾之忧;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感谢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全中国把最坚硬的鳞甲都给了武汉,而武汉,也把最温暖的爱给了我们!
抗疫中,中医药所展示出来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进一步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莫大尊重。作为一名中医人,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当前,随着冬季来临,局部病例的散发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抗疫工作任重道远,丝毫不能放松。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彻底战胜疫情!
王明航简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省级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三批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队员,第六批河南省援鄂医疗队队员,江夏方舱医院豫二病区专家组成员、主任医师,2月10号出发奔赴武汉,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工作26天,从事医疗救治工作,3月17号返回河南。累计共收治106名确诊的轻型、普通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痊愈出院57人,按政策调整转出49人,实现了零转重症,零回头、零死亡,零事故,零投诉,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