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信息| 网上办事大厅| 医疗工作| 双特建设| 图书馆| 协同创新中心| English| 校务公开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光明网丨江夏方舱 医病更医心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6日 消息来源:新闻中心


光明网


编者按:2020年9月4日,光明网对我校二附院副院长郑福增的援鄂抗疫自述进行报道。现将全文刊发如下:


江夏方舱 医病更医心

讲述人:郑福增,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


这段时间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顾安危地去援汉?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良知与责任:从毕业算起,这身白大褂我已经穿了35个年头了,我又是一名有过抗击“非典”经验的老兵,抗疫就是本性使然,无关英雄主义;而同时,我们河南省中医院又是这支援鄂国家医疗队的主力,33名队员中有21位来自我院,带领大家去救援、冲锋并保护好他们,这是我身为副院长必须尽到的责任,我在心里不允许自己缺位,哪怕前面险象环生。

2月10日 ,我以第三批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领队、河南支援湖北首批中医医疗队领队身份领命出战。2月14日,江夏方舱医院开舱。我被任命为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负责江夏区方舱医院的感控、护理、药事等方面,还要进入一线参与病人的查房、救治。作为全队的主心骨,我每天只能休息四小时左右。日复一日的高负荷运转对我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体力、精力的消耗有时也让我有吃不消的疲倦感,这个时候,信念和榜样的价值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72岁的张伯礼院士,这位“把胆留在武汉”的古稀老者,手术后没几天就开始工作,他对中医的执着热爱和对武汉人民深厚的感情,深深感动着我,也让我得以对标自我,以为自励,从而一洗疲惫,精神抖擞地再投入战斗。

我们接管的江夏方舱A舱一层分两个病区,我们和天津医疗队各管理九十余张床位。饱和的患者人数、未知的感染风险、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面对危险、困难和压力,作为领队,我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好队员的健康和安全,我亲自过问、亲自督促、亲自协调,事事做细、环环落实,切实让队员安全工作,让家属安心放心。只有安全的防护,才有安全的救治。

我们这支医疗队,队员都是业务尖子和骨干,加上有国家和各个层面的有力指导,业务上我并不过分担心,我更强调对患者的情绪、情感、心理的先导抚慰和救护,建立信心和信任。面对大灾,源于信赖的安全感不啻于一味良药。

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她特别安静,几乎不跟邻床交流,每天都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周围。我们的苏航护士发现后,通过经常和她聊天至凌晨两三点,并和她的朋友及家人取得联系,交流患者的病情,叮嘱她只有配合治疗、心情舒畅才能更快出院。慢慢地她开始倾诉自己的情况,情绪也随之好转。我多次和王育勤、王丽辉多次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研究该病例,从中医角度集体研究治疗方案,患者很快治愈出舱。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还有一名武汉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五岭社区工作人员的女患者,从元月份联防联控工作开始她一直奋战在社区工作一线,因工作强度大、接触人员多不幸被感染,在治疗期间,她非常认同我们的治疗思想和治疗方法,不仅积极主动地配和治疗,还乐观开朗地用文字和图片记述舱内让她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后来又担任了病区临时党小组组长,在病区里带领舱内其他病人做一些公益活动。她乐观、坚强、勇敢的品格感动着舱内的每一个人,也给其他患者带来巨大的激励,更坚定了大家在危难之际携手并肩抗击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一个月的援汉抗疫生涯,对我而言,与其说我为武汉人民奉献了什么,倒不如说是我从武汉抗疫战场学习了很多。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在这次大考中,我们队伍的每个人都用忘我的状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顶住了压力,抗住了责任,他们都是我身边的平凡英雄!

(通讯员 戴秀娟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