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3月23日,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采访组围绕新学期工作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对教务处处长彭新进行了专访。
采访现场
采访组:请您谈谈2018年我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
彭 新:2018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巩固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建设成果,深化医教协同育人、产学合作育人,将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育相融合,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与考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采访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内容。2018年,学校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彭 新:我们将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要求,认真总结仲景传承班、平乐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等特色班办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发力,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推进中医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遴选确有临床专长、学术思想源于经典、热爱中医教育事业的教师作为师承导师;建立3+2院校师承体制,前3年固定导师跟诊,让学生深入学习导师的学术体系与学术思想,进入中医门墙。后2年进入临床拜师,博采众长,稳步提升;建立班组建制的师承型组织体系,有组织跟师学习,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
二是推进中药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将本着“强技能、重传承”的培养思路,构建“产学合作”机制。将部分专业课程安排企业上课,实施校企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突出仲景特色,医药互通,加强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行“师承+导师”制,在校内建立师承体制的基础上,聘请知名校友作为班级导师,通过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三是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将根据国家“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着力构建医、针、药相融合,师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模式,以中医药本硕连读和“5+3”一体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推进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精医、懂针、通药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采访组:请您谈谈如何推进我校课程体系改革?
彭 新:新的一年,我们将从六个层面着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推进中医类专业传承人才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内经》、《难经》、《脉经》、《神农本草经》为根基,从深度(源)和广度(流)两个层面突出仲景特色。在深度方面,以《伤寒杂病论》中脉法、证治、本草三个方向,设立特色课程;在广度方面,选取部分学术流派或名家对《内经》或《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应用设立特色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以点带面,推进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二是推进中药类专业传承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以中医药经典为核心,以“厚基础、重传承、强实践、增技能”主线,一是突出仲景特色,开设《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方药的制剂与炮制课程和河南地道药材课程;二是开设《本草名著选读》等创新课程;三是开设中药辨识、传统炮制、制剂工艺(如丸散膏丹)的训练技术课程,优化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三是推进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中医类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和临床技能的提升。
四是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变纵为横,整合内容,探索建立基础课与临床课相融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基础课、桥梁课和临床课融会贯通,培养疾病的系统概念,促进临床思维的建立。
五是推进新办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论证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康复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新办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现有中医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突出专业方向和特色,合理构建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康复医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六是推进医药相关专业程体系改革。优化中医药课程模块设置,将中医理论基础、中医方药学(中药、方剂)、中医临床基础纳入必修课,将西医理论基础、病理病原学、西医临床基础纳入限选课,进一步突出中医、仲景、中原特色,有效提升医药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
采访组:请您谈谈我校在课程建设上,有哪些考虑?
彭 新:新的一年,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一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混合式教学。围绕各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分批孵化培育校内在线开放课程,提升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建设质量,力争我校的7个省级项目通过省年终验收并取得好成绩,同时为参加国家评选做好资源储备。依托智慧树平台、树下课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相融合,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行翻转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使线上学时达到总学时的1/2到2/3,构建课堂课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学习模式,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以课程为单元,建立集教学、答疑、考试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构建以课程为单元,集教学、答疑、考试为一体的服务平台,积极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打造优质服务,实现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线上完成;课程学习、辅导答疑、课程考试线上线下相结合;试卷批阅线上完成,流水作业;成绩分析自动生成,有效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完善形成性考试,进而推动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三是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中医药传承教材建设,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尽早启动中医养生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新办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升教材品质,引领行业教材建设;积极完善推进基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系列案例教材编写,探索编写基于传承人才培养的课改教材。同时,建立教材选用数据库,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实行同一专业、同一层次使用统一教材,各专业课程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省部级以上获奖优秀教材,部分特色课程使用自编教材。根据出版社出版教材周期和频次,制定教材计划,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采访组:实践教学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环节,请您谈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彭 新: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2018年,我们将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上下功夫。我们将以国家医教协同政策为指导,推进校、院深度协作,强化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育人职能,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后期临床教学效果。在附属医院及托管医院、医院联盟中优先安排学生实习,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强化人才协同培养。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评审办法,严把实习基地申请审批程序,推进实习基地定期评审考核,完善构建准入退出机制,实施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动态管理、能上能下,末位淘汰,推进实习基地健康持续发展,为后期临床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二是在建立实习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实习日常管理上下功夫。联合兄弟院校,针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开展调研,科学设置架构,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端运行,操作简便,功能实用的实习管理信息平台,方便医院、带教教师、实习学生操作管理,在部分实习基地推广使用,加强实习考勤、科室轮转、出科考核等实习环节监控,推进实习工作精细化管理,提升后期临床教学效果。
三是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推行全过程临床教学和床边教学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医教协同,不断强化附属医院教学职能。充分挖潜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在部分优势突出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推行全过程临床教学和床边教学。协助附属医院开展师资培训,严格试讲程序,遴选附属医院任课教师。大三学期末依据学生意愿,自愿报名,分别以30人为单位组班进入非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四年级课程学习,推进理论教学、床边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
四是在强化实验教学上下功夫。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为目标,以“虚实互补、能实不虚、以虚促实”为原则,积极推进学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及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充实中医药特色虚拟仿真项目资源,健全校院两级虚拟仿真系统,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对2017年已建成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进行调试,并投入使用。同时,采取校企联合、自主研发等形式进一步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资源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
总之,我们将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和社会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力求在改革上求突破,把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落小落细落实,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全力助推学校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