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潮涌动,万物生辉。2025年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隆重开幕。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热切关注两会盛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认真收听收看两会报道,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经历畅谈心得体会。
校产经营管理公司直属党支部书记叶险峰: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精心部署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客观务实、催人奋进。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期待,这为推动中医药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作为中医药高校党员干部,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公司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实干笃行、奋勇争先,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仲景书院院长姚建平: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令我辈中医学人备受鼓舞。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有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内容,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学和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作为承担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二级学院,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院班子和全体教师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遵循中医药学发展规律,积极借鉴吸纳现代医学及各学科发展的经验和最新成果,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不断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健康中国。
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尹丽: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过去一年工作成绩的总结实事求是、鼓舞士气,对今年的工作部署目标清晰、举措得当,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高水平谋划“十五五”规划部署提供了“施工图”。报告中关于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等内容,让我意识到高校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关键作用。作为二级学院党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下一步,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加快提升学院教师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学校的“双一流”创建贡献力量。
管理学院院长刘继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充分肯定了人才在国家战略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党中央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我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期,管理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建设目标,充分依靠人才,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关心青年人才成长,从工作和生活上为青年成长做好服务,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投身学校建设之中。我们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管理学院全体教师锚定目标、鼓足干劲、努力拼搏,一定能够为学校进入“双一流”行列贡献更多力量。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党总支书记庞亚宾:全国两会的召开,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地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会中高等教育相关内容,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做出更大贡献,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继续教育。一是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是深化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五新”理念,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学院、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抓内涵促发展。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扩大社会影响,着力打造一流继续教育专业和品牌。四是依托学校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培训中心主任纪宝玉:在2025年两会上,继续教育成为热点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中医药技能培训的继续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传承与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2025年河南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中就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65万人以上。当前,中医药技能培训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训内容更新滞后、基层资源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实践导向,将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技术相结合,注重实操能力的提升,确保培训内容紧跟行业需求。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通过线上平台扩大覆盖面,惠及更多基层中医药从业者。此外,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中医药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多方协作,中医药技能培训的继续教育将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力,助力中医药在全球健康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仲景书院党委副书记朱庆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为新时代中医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仲景书院将进一步聚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培育中医药创新人才。一方面,强化经典优势专业内涵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完成7个中医经典传承班选拔,与仲景传承特色班并行,加强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整理与研究,通过举办经典诵读、学术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深入领悟经典内涵,传承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提升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办好王琦创新人才培养班,积极布局中医人工智能、中医药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满足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 。下一步,学院将锚定“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发展蓝图,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奋力谱写学院发展的崭新篇章。
康复医学院副院长刘斌:2025年全国两会,犹如春风拂面,承载着人民的期望,传递出国家发展的新信号,我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主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组织人事的副院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两会聚焦民生福祉,而康复医学作为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两会中备受关注。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到对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强调,都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勾勒了清晰的蓝图。因此,我们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在中医药康复领域的科研投入,聚焦康复医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两会提出的教育强国战略,要求我们打造特色康复医学学科。我们将整合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顶尖院校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优化学科布局。同时,结合中医药特色,挖掘传统康复疗法潜力,推动中西医康复深度融合,提升学科影响力,同时,我们将继续强化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方向)和中医康复学等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学校学院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厚植河中医文化和沃土,用心用情育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千方百计觅人才。探索开设“中医康复+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培养懂AI的复合型康复人才。 推行“社区-医院-学校”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轮岗,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医药康复人才。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康复医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书写学院发展新篇章,为推动康复医学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尚真书院党委副书记时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而这一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中医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在“新医科”理念的引领下,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实施“多元融合”培养方案。通过科学界定培养目标、深化培养过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举措,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投身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中,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康复医学院教师孙亚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报告体现出政府目前对于基础性科学研究的日益重视,并寄希望于以基础研究为嵌入点的未来核心科学技术的突破。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一名老师,我将一如既往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中医药抗病毒方向,扎实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目前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十分牢固的理论基础支撑。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深入探究中医药天然化合物的高通量、多靶点筛选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尤其针对呼吸道病毒感染领域,锚定关键前沿技术,加快特定化合物的发明专利申报,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实践应用研究。
康复医学院学工办主任高宇: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适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加凸显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收听收看两会盛况,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教育一体化”科学实践,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创新驱动升级服务、以政策夯实发展根基,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学生教育管理新实践,助力我校学子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紧跟教育、中医药及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做自信敬业的中医药人,勇担守正创新时代使命,不断努力充实专业知识,磨练品格意志,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专业模式,为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尚真书院素能拓展中心主任杨文君: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关键节点对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两会热点中汲取养分,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课题,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党课学习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场馆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我们还要将美育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助推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展览、传统艺术创作等活动,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激发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参与美育实践,以赛促学,切实提升学生美育实践能力。
辅导员不仅要善于播种,而且要善于耕种,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助力大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仲景书院2022级中医学(仲景)二班学生任一迪:律回春渐,时盛岁新,备受瞩目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让身为一名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我无比振奋、备受鼓舞、倍增信心。今后,我将认真把两会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提升自身中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大医精诚”为精神坐标,以“守正创新”为行动纲领,在研读经典中夯实根基,在科研求索中挑战自我,让青春脉搏与强国征程同频共振,为以中医药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尚真书院2022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李婉晴: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政策与就业支持政策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机遇。作为该专业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唯有将政策导向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卫生事业管理作为交叉学科,传统教学易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在产教融合政策下,校企之间多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师生们多次外出社会实践的开展都帮助我们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同时,在就业支持政策下,学校和书院的“访企拓岗”举措带来了不同工作单位的对口实习机会,让我们看到卫生管理人才的广阔发展空间,助力我们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面对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规划发展路径。积极投身产教融合,参与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进步,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把握政策支持的企业实训机会,掌握数字化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响应就业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号召,投身基层服务,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站在政策红利与行业变革的交汇点,我们既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卫生管理现代化的践行者。通过知行合一的能力锻造,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蓝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