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信息| 网上办事大厅| 医疗工作| 双特建设| 图书馆| 协同创新中心| English| 校务公开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杏林风采 > 正文
杏林风采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河中医人物丨徐学智: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 这份爱 跨越半个多世纪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5日 消息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者按:66载风雨兼程,总有无数口耳相传、值得记录的河中医故事沉淀在人们的记忆中。唤醒尘封的回忆,记录珍贵的画面,再现峥嵘的往事,是新一代河中医人的责任和义务。有幸,我们采访到了一位91岁的耄耋老人。他是从淮海战役前线担架队走出来的团组干事,是我校第一位辅导员、最初一批思政教师、最早一位宣传干事……如今的他,头发花白,行动缓慢,但聊起在学校工作时的点滴,却精神抖擞,仍能准确、清晰地说出当时的人和事。我们想用文字记录那段历史,但终觉纸短情长,我们希望以有限的文字承载无限的思想、传递有力的情感,将河中医精神薪火相传,将老一辈河中医人的情怀定格永恒。



采访现场


艰苦卓绝的年代,塑造了老一辈河中医人的坚韧和勇毅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那群青年人,将满腔的热情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徐学智便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员。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徐学智老师当过淮海战役担架队队长,在鄢陵县团委当过组织委员,1958年,经组织调入河南中医学院后,他便在学校扎了根。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生动体现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奋斗岁月,也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是学校第一任辅导员,是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教师,是党支部书记兼德育教师,是宣传干事,他将所有的心血和爱都给了学校……



“建校初期,学校招收了581和582两班学生,因为我是党员,组织就委任我带这两班学生。”作为学校第一位辅导员,在交谈中,徐学智老师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所带学生的姓名。



徐学智(第一排右四)与58级一班的毕业合影



徐学智(第一排右五)与58级二班毕业合影


“辅导员工作十分讲究工作方法,工作也要有侧重点。”581班学生是调干,自控能力普遍很强,而582班学生是高中毕业生,需要有老师传帮带。于是,徐老就向组织请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582班学生中,在581班学生中委任一名班长,这位班长就是张磊。

回忆起张磊老师的学习情况,徐老由衷地赞赏。“他经常在教学楼前那颗树下背诵汤头歌,早起晚睡,从不懈怠,他就是同学们的标杆。”

建校初期,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的教室和宿舍是用芦苇搭建的席棚。同学们边学习、边建校。粮食短缺,吃饭凭粮票,长期的营养不良也使部分学生全身浮肿,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建校初期师生自己烧砖盖的住房


深知求学不易,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习中医药知识,“苦难并没有使大家屈服,反而使大家树立了牢固的中医信念和立志当好医生的决心。”

艰苦卓绝的年代,塑造了老一辈河中医人的坚韧和勇毅。也正是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走出了国医大师张磊等后辈河中医人的楷模。



1958年,从人民路白手起家、自建房舍的河南中医学院,到如今坐落在美丽的龙子湖畔,万象更新、高楼耸立、书声朗朗的河南中医药大学。66载光阴流过,记忆犹在,历史仍在,初心不改,壮志依然,学校今非昔比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传承!我们在想,如果时光交错,当时的他们在如今窗明几净的教室里、现代智能的实验室里、宽敞舒适的宿舍里学习和生活,该是怎样的幸福与满足?

曾经,中医药发展几经秋凉。“因为被歧视,当时老师和同学们外出坐公交,都不敢佩戴校徽。”谈到此,徐老痛心疾首。

“582的沙玉秀向我说起这个事情,我听后心里十分难过。”“要让大家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一定要明白中医的科学性。中医注重自身整体生命力,治疗上注重调节阴阳、扶正固本、使人获得真正的健康。”徐老口若悬河地向我们阐述了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如今,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学校也越来越好,徐老很欣慰。



1961年,徐老到马列主义教研室担任哲学教师。

“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生经常在课下与老师交流,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与老师辩论,这非常好。这就是教学相长。”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优渥的学习、生活条件,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极度不平凡,对知识的渴求,对中医药的挚爱,是那一代青年独有的印记。我们无法身临其境,但却能从徐老的笑脸中读懂一代人的追求。这一刻,我们也找到了采访的意义:找寻、理解、讲述、传承。



建校初期师生一起碾药的场景


不因循守旧、不拘泥一格,善于发现问题、说干就干、说改就改

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这是徐老在一次听课后,向学校党委提出的建议。

建校初,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保留传统私塾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事业要长足发展,教师要讲好课,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徐老向学校党委建议,送教师队伍走出校门,参加培训,提升教学本领。很快,在第二个学期,河中医第一批“走出去”的教师队伍来到了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学习、深造。



不因循守旧、不拘泥一格,善于发现问题、说干就干、说改就改。随着访谈的深入,我们越发对面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我们感谢以徐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河中医人,他们选择中医就干一辈子,他们热爱学校、无私奉献,他们有魄力、敢担当,他们就是永不熄灭的前进之光,引领一代代河中医人将学校发展壮大。



1964年,徐学智(第二排右五)与1958级部分毕业生同学合影



2011年9月,时隔48年徐学智与1958级部分返校同学合影


一个人的满腔热血怎可用时间衡量

1993年,徐老光荣离休。35年的坚守,对徐老来讲,仅仅是一个时间记号,一个人的满腔热血怎可用时间来衡量?

退而不休,余热生辉,他仍然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利用闲暇时间,徐老整理出多个主题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资料,在学校离退处的安排下,他积极为全校师生作革命传统报告,讲授革命英雄事迹,以亲身经历和丰富的阅历鼓励河中医青年一代奋发有力。



2011年徐老为师生作《抗战时期洛阳的地下工作》报告现场


此时,徐老开始用小楷行书抄写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开始心静不下来,不是错字就是丢字,很是烦心。”然而,他有一种韧劲,每天都要坚持两个多小时的抄写。时间一长,他坐下来,拿起笔便心静如水,抄写的速度也就随之加快了。截至目前,他已经抄写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唐诗”“宋词”“黄帝内经”等,总字数达40多万,并已装订成册。在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书画展时还获得了书画作品二等奖。



徐老的书法作品


采访最后,我们告诉徐老,校报仍在如火如荼地出版,并且已经开通了电子校报,徐老露出了笑脸。作为学校的老宣传干事,他们出版发行了学校的第1期校报。“我们要通过校报,把河南中医学院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中医学院。”从征稿审稿、编辑排版到检查校对、落实印刷,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徐老和同事们一道,逐字逐句、一笔一画、匠心独运。从徐老手中出版的第1期校报,到我们出版的第364期校报,几十年的时光跨越在这一刻浓缩成记忆、定格了情怀、赓续了传承。我们一起拍下了合影,新老正在接力,薪火一定相传!



采访合影



文字:贾姝 赵会杰

采访:贾姝 赵会杰 吴晋一

剪辑:吴晋一 李金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