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郑玉玲老师在“走廊临时诊室”看病的情节
本网讯(文/王颖睿)繁花似锦的五月,春意阑珊之际,迎来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劳动节。在多数人沉浸在假日的惬意与休闲时,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堂的走廊里依然人来人往,寻求郑玉玲老师看病的肿瘤患者及家属,也已经早早的在诊室门口排起了长队。下午2点半,郑老师准时出现在了医院诊室,开始了她的“劳动”之旅。
穿上白大褂,摆放好脉枕,诊察患者舌脉,仔细询问患者不适症状,面对每一位患者,郑老师的诊疗都是那么细致入微。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打破了平静。四周顿时暗了下来,电脑的显示屏也瞬间熄灭。因为建院早、窗户小,诊室的自然光线无法满足诊察患者舌象和面象的需要。面对这始料未及的状况,病人们露出了焦急的神色,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而郑老师只是淡淡一笑,然后说到:“大家不要担心,咱们中医的优势之一,就是不受高科技束缚,没有电,我们还有自然光,没有CT、核磁,我们可以察色按脉,处方开药。”随即指挥着我们几名学生,将脉枕、听诊器和诊室的桌椅等搬到外面走廊光线较为充足的地方。就这样,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便成了郑老师新的诊疗台,走廊成了开放的诊室。病人被逐一引导至郑老师的面前,她再次全身心的投入到诊疗中,并细致检查患者身体不适部位,每一个步骤都未因环境的改变而有丝毫的懈怠,无电的环境反而让人心更加凝聚。病人和学生们围绕在她的周围,如同一幅温馨的画面。
图为郑玉玲老师与跟诊学生正在为患者问诊
这时,一位身穿红色棉袄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满含感激的目光,走到了郑老师的旁边,准备进行复诊。她甚至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急切地开始向郑老师讲述她最近的身体状况。语声虽然微弱,但充满了激动:“郑大夫,您好,俺是许昌的崔小梅,您还记得吗?”郑老师用她那充满温暖和关怀的眼神看着患者,微笑着回应道:“小梅,我记得你。不着急,你先坐下来,再慢慢告诉我你的近况。” 患者坐下后开始详细地描述她服用药物半个月来的身体变化。她告诉郑老师,自己的体力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之前每天只能勉强走200多步,到现在能够走到1500多步,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散步。她眼睛里闪烁着泪光,显然是对这小小的进步感到无比的珍惜和感激。除此以外,她还分享了自己在饮食上的改善,之前看见食物就觉得恶心反胃,现在她能够坚持每天吃两个鸡蛋和一两瘦肉。这样的改变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她能够更好地维持体力,与病魔抗争。最让人感动的是,小梅提到,之前她已经心灰意冷到向子女交代后事,但现在随着体力的逐渐好转,她开始重新期待能看到小孙子的成长。这份来自心底的期盼和希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黄昏时分,走廊的灯光再次亮起,门诊患者基本看完。当患者家属和学生纷纷感叹郑老师的专业与敬业时,她只是和学生们共同将桌椅板凳恢复原位,整理好诊室,准备迎接明天的工作。
跟随郑老师临床侍诊3年,我知道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郑老师40余年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缩影。郑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不管之前行政事务多么繁冗棘手,天气多么恶劣,假期多么可贵,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过每周的坐诊。她常说:“病人抱着巨大的期望从全国各地过来找我们看病,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况且,我们看的病大多都是晚期肿瘤和疑难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极其宝贵,想法设法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尽量延长生存期是我们使命。”
夜幕降临,医院的灯光一盏接一盏亮起,走在灯影斑驳的路灯下,我想:在生活的长河中,光明与暗影总是相伴而行。阳光洒满大地时,万物生长,人们心情愉悦,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光明时刻。然而,当夜幕降临或突如其来的停电将我们笼罩在暗影之中时,恐惧与不确定便悄然侵袭心头。同样,在健康的道路上,中医的疗效如同一道破晓之光,给予患者希望和康复的力量;而疾病的痛苦折磨,则是患者必须面对和克服的暗影。但始终会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治疗者,更是智慧和光明的传递者——这就是我们的中医老师们。他们凭借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在疾病暗影中寻找希望,也为求学之路上的时有困惑和迷茫的我们,亮起了正言行、明是非、求真理的灯塔。